随笔

成长轨迹

Posted by LXG on April 7, 2025

如何改变自己爱说教的毛病

问题原因

  1. 自我认同感需要: 通过指导别人,获得「我是对的」「我是有经验的人」的心理满足
  2. 掌控欲作祟: 希望事情按照自己的理解推进,不希望对方「犯错」或「拖慢节奏」

如何改变

  1. 自我觉察:意识到自己的倾向
  2. 问问自己,对方是否准备好接受我的建议?
  3. 学会倾听:给对方足够的空间表达
  4. 避免举极端的例子
  5. 尊重个体差异:接纳不同的解决方式
  6. 当你发现自己想要说教时,默数三秒,给自己缓冲空间,避免冲动反应

知乎观点偏悲观的原因总结

原因类别 具体解释 影响
用户画像 知乎早期用户多是知识工作者、程序员、学生,敏感且焦虑感较强 更容易关注社会问题和负面现象
平台氛围自强化 悲观观点更容易获得共鸣和点赞,正向表达容易被质疑 悲观情绪循环放大
问题导向 许多问题本身就是在讨论困境和焦虑,如失业、婚姻、买房难 讨论的出发点自带负面色彩
时代背景 经济环境变化、行业压力大,现实中的确问题多 用户情绪受外部环境加剧
表达偏差 网络表达通常偏向发泄和负面情绪,现实生活中其实多数人正常生活 网上的悲观≠现实中的绝望

总是忍不住刷财经新闻的原因

原因 描述
对信息的渴望 渴望获取新知、拓展视野,财经新闻提供市场动态和经济政策等重要信息。
对市场趋势的追求 为了做出更好的投资决策或对市场变化做出反应,持续关注财经新闻。
控制欲与不安感 通过了解财经新闻试图应对不确定性,缓解对未来的焦虑。
社交和文化压力 受社会或朋友圈影响,担心错过重要信息或落后于他人。
财经媒体的影响力 财经新闻常常设计得具有吸引力,标题党、更新快速等,容易让人持续关注。
逃避现实的方式 用财经新闻转移注意力,逃避现实中的问题或焦虑,获得情绪上的舒缓。
投资与金钱管理的兴趣 投资者希望通过财经新闻掌握市场动态,做出更好的投资决策。
新闻推送的刺激 社交平台的推送算法会根据兴趣推荐内容,导致持续刷新闻的行为。
即时性和短暂的满足感 每次获取新消息时,产生短暂的满足感和兴奋感,容易形成刷新的习惯。
认知偏差 通过刷新闻来验证自己已有的观点或信念,形成确认偏误。
选择性注意 更容易注意到能引发情绪反应的新闻,导致频繁关注相关内容。

程序员的年龄焦虑

原因

  1. 高强度工作习惯难以持续 : 年轻时可以熬夜写代码,但到了30+,身体吃不消,加班文化冲击大
  2. 经验未能转化为不可替代的竞争力 : 很多程序员做的是“流水线式”开发,年限增长,能力并没有明显叠加优势
  3. 晋升通道非常狭窄 : 成为Team Leader、技术总监或者架构师的人很少,大部分人被困在普通开发岗
  4. 新技术层出不穷: 比如大模型、AI爆发,老一代程序员如果不快速学习,就会被市场淘汰
  5. 行业资本退潮: 从2019年后,互联网、创业公司纷纷降薪、裁员,35岁“职场隐形门槛”形成

应对策略

  1. 技能进化:不要只会堆业务,要有一两个“拿得出手”的硬核技能,比如高性能架构、分布式、算法、安全、芯片相关
  2. 方向选择:提前思考自己是往管理岗(领导团队)还是专家岗(技术深耕)发展。
  3. 多元收入:培养副业、副技能,比如自由职业、接私活、写作、咨询、授课等,减轻单一工作的压力
  4. 长期学习:保持学习习惯,每年至少系统掌握一门新技术或领域

生活中如何减少负能量的摄入,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

  1. 筛选信息源
  2. 减少无意义的争论和比较
  3. 建立自己的小世界
  4. 与积极的人多接触
  5. 练习情绪的自我调节
  6. 设立小目标,享受成就感

华尔街见闻是否会导致人焦虑

华尔街见闻本质上是一##个信息密集型、节奏很快、情绪波动大的财经新闻平台。 如果你控制得好,它可以是了解世界、理性投资的好帮手;但如果刷得太频繁、太情绪化地看,确实很容易让人焦虑。

原因是:

  1. 财经新闻经常是以“波动”、“危机”、“暴涨暴跌”为卖点推送的,本来就自带紧张气氛。
  2. 大量实时信息刺激,会让人产生错失恐惧症(FOMO),总觉得自己要错过了什么重要机会。
  3. 如果你在关注自己持有的资产(股票、基金、币之类的),频繁看盘和新闻,会放大短期波动的情绪,容易焦虑、焦躁、冲动交易。

有些内容是标题党或夸张化,为了吸引点击,制造紧张感,久而久之,会让人不自觉处于一种“世界每天都要崩塌”的感觉里。

短视频平台是否会导致人的焦虑

焦虑来源 具体表现 应对策略
信息碎片密集 刷了很久,却觉得脑子乱、没有收获 设定时间限制,如每天不超过20分钟
情绪过度调动 看多了炫富/情绪化内容,陷入比较、自我否定 主动筛选内容,只关注自己真正喜欢和受益的账号
破坏专注力 变得浮躁,难以静下心做一件事情 刷视频前做一个小仪式,比如写一句“我看10分钟就停”
无意识拖延与自责 一刷停不下来,之后自责时间浪费 给短视频安排固定时间段,避免在学习或工作时间打开
完美人设带来的焦虑 看别人光鲜亮丽的生活,对自己的生活产生怀疑或焦虑 理解内容是剪辑过的,并非真实生活的全部
刷完后“空虚感” 短暂刺激后,大脑陷入“空”的感觉 用更长期、有积累感的放松方式替代,如读书、冥想、运动

如何扭转自己的悲观倾向,逐渐变得积极

《被讨厌的勇气》 —— 岸见一郎、古贺史健

《习惯的力量》 —— 查尔斯·都希格

改变方式

  1. 大幅减少对宏观叙事的关注,将注意力转移到个人的生活和工作上来
  2. 破除自己在某些知识领域自以为是的优越感
  3. 不刷短视频,多读点书,提高自己的情商,聊天时注重情感交流
  4. 聊天时切忌采用辩论的方式,要求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
  5. 增加面对面交流的时间

改变计划

  1. 注销自己的知乎账号,避免负能量潜移默化的影响自己
  2. 卸载华尔街见闻媒体APP,减少对宏观叙事的关注
  3. 卸载B站短视频APP, 空出时间多读点儿书,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
  4. 两个月体重从现在的139减到130